【标题润色】
黄钟大吕:一个名字,一段奋斗,一生的蜕变
【内容润色】
老黄的父亲,是入赘而来的。老丈人见他还算本分,便在他与妻子诞下老黄之后,提议将孩子的姓氏也改为他的。老黄的父亲姓钟,于是老黄的名字,便叫做了“黄钟大”。
老黄每每提及此事,总是笑称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。他总想着,如果当初名字能叫得文雅些,哪怕是“黄钟大吕”也好。然而,生活的现实容不得他过多地纠结于名字。
老丈人过世后,老黄的父亲对入赘之事愈发耿耿于怀。他对老黄的教育,也变成了“永不入赘”的训诫。甚至在老黄六岁的时候,便开始教育他,宁可打一辈子光棍,也绝不入赘。每当此时,老黄的母亲便会开始抽泣,质问老黄为何如此决绝。母亲哭诉完后,又会向老黄诉苦,抱怨他父亲的不近人情,为了入赘,连给孩子起名字都如此随意,老大叫“大”,老二叫“二”。
如此吵闹了几年,老黄的父亲终于如愿以偿,将老黄的名字从“黄钟大”改为了“钟黄二”,并带去上了户口。
中环儿这个名字,总是要被有点见识的人笑。他们不明白,为何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孩子,会叫做中环儿?然而,小黄渐渐明白,有个地方叫香港,香港有个地方叫中环。于是小黄立志要带弟弟去中环看看。
要去中环,先要去香港。要去香港,先要去成都。你问为何要去成都?不管去哪里,只要是远道,都要先去成都!
于是,在父母又一次因为各种由头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小黄收拾了铺盖卷,独自前往成都。村里的本家大伯给了他地址,让他去找本家堂兄。
小黄几经辗转,到了成都。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,才搞清楚“浆洗街”的浆字是什么意思,才摸到堂兄的家门口。分不清哪个门牌,问了几个出入的人,才知道堂兄去上课了,让他等下课。早回来的是堂嫂,一个嬢嬢拦住她,说你屋头又来乡下亲戚了。堂嫂叹了一口气,借了一块腊肉,把小黄带回了家。
小黄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也便搞清楚了,堂兄没钱,没有村里人说的那么派头。他是教书的,没钱。堂嫂也是教书的,没钱。但堂兄能出来教书,而不是在家种地,是因为他读了书。
这次远行让小黄明白,要想成为一个人,首先要读书。小黄比同年人多花了两年时间,读完了初中,又读了个中专,没花家里一分钱。他一边读书,一边赚钱,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。
读了书,赚了钱的青年黄,给自己改了名字,也给弟弟改了名字,但“中环儿”这个名字是要带着去一次中环的,这件事,拖了很久才得成行。去了感觉哪哪都好,直到到了旺角,看到了洗衣街的招牌,老黄才陡然大笑,这个世界哪里都有穷苦人,哪里都有洗衣裳过活的人,甚至只配用这种职业做街道名。好在,咱狗窝里的洗衣街,比这金窝银窝的洗衣街好听多了,浆洗街,浆洗怎么也比洗衣多了那么点文化!
回程的飞机,老黄特意买了头等舱。隔壁的乘客夸他一点四川口音都没有,老黄内心在感谢那些来糖烟酒博览会的客户们。夸他投资眼光犀利的时候,老黄心里在谢谢那些来浣花溪哔哔没完的京片儿。直到对方说老黄是“脱颖而出”时,读过书的老黄,顿时浑身发痒。颖字他不受用,在他的记忆里,那是从蛇皮袋中扎出来的稻芒,刺进脖颈,刺进脊背,浸透的汗水,随着刺进来,刻骨铭心地痒。
这个故事,便是五十人中的一位——黄钟大吕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洛阳云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黄钟大吕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