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——苏轼的豪情壮志与梦想
【宋·苏轼】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 酒酣胸胆尚开张。鬓微霜,又何妨!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这首词,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豪放不羁,更透露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战争的渴望。这首词中,他仿佛重回青春,牵黄犬、擎苍鹰,率领众人,卷起千骑,像疾风般席卷山冈。他的豪情壮志,就像那未曾消逝的少年梦想,虽已两鬓斑白,但依旧心怀壮志,渴望为国效力。
1075年的冬天,苏轼在密州(山东诸城)任知州,他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无奈。政治上的失意,军事上的失败,让他倍感苦闷。然而,就在他陷入沉思,感到前途无望之时,宋朝军队打了胜仗的消息传来,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这场胜利,是由王韶这样的文官将领所取得的。王韶,一个标准的文化人,通过十年间的努力,阅遍边防状况,最终成为改变宋朝常年被边境少数民族欺负的窘境的关键人物。他的成功,让苏轼看到了希望,也让他产生了写下这首词的冲动。
词的上片,苏轼以豪放的笔触,描绘了出猎时的情景,展现了自己威武雄壮、气吞如虎的豪迈形象。词的下片,则是内心独白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渴望。他将自己比作魏尚,期待皇帝能派遣“冯唐”来赦免自己的“罪过”,让自己重新披甲上阵,为国效力。
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,既有对国家的忠诚,又有对战争的渴望。他希望能像孙仲谋一样,亲自射杀猛虎,展现自己的英勇。他希望能像魏尚一样,为国效力,为国家的安宁做出贡献。
然而,现实却是残酷的。在宋朝,文官的地位虽然高,但武将却难以得到重用。尽管苏轼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梦想,但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,他的梦想似乎难以实现。
然而,他并没有放弃,他仍然保持着那份豪情和梦想。他希望有一天,能像王韶一样,为国家做出贡献,为国家的安宁做出贡献。他的这份豪情和梦想,正是这首词中所展现的,也是我们所敬佩的。
这就是苏轼,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文人,一个有着伟大梦想的文人。他的词,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,更展示了他的豪情和梦想。他的词,就像他的人生一样,充满了豪情和梦想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洛阳云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苏轼最美词作赏析之四:《江城子.密州出猎》 》